将安全素养培育融入师生生命教育 浙江外国语学院这样做
“将指定消防设备名称或功能翻译成英文、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按照文字描述找出对应交通指示标识”“按要求在图片中标出安全隐患风险”......这是近期在浙江外国语举行的安全趣味活动现场出现的题目要求。此类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在师生间掀起了广泛关注热潮。
这场趣味活动,是浙江外国语学院系统推进安全素养培育的缩影。长期以来,学校不仅将安全素养培育视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更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因。
早在2021年,学校就尝试引入生命教育理论,对安全素养培训体系进行创新性重构,打造贯通“知识—能力—实战”的“教、学、练、战”一体化安全素养培训新模式。在浙安全素养培训中,安全知识的普及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单向说教,而是融入文化的师生定制化共创,从公安、消防、交通等专业人员参与问题解答和案例剖析的“阿sir访谈”,到每年开学向师生发放寓意“平安喜乐新学期”的“安全红包”;从面向全体新生的安全测评,到实验室的虚拟仿真实验,安全知识不只是印在课本里、张贴在宣传栏中,写在推文中的平面材料,而是充满趣味、融入生活的需求。
安全知识的普及亟待破圈升级,而安全技能的锤炼则无疑是一场硬核的考验。从传统课堂到竞技赛场,学校师生共同探讨的一场场特色活动,如“灭火接力”“交通寻宝”“反诈同盟”“安全知识翻译”等,既留下了专业的烙印,也增添了校园文化的色彩,使得原本枯燥的安全知识变得深入人心。3年来,学校每年组织900多名教职工和近万名学生进行灭火逃生与心肺复苏救护的“双技能”实操培训,旨在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最终归宿在于践行学校的育人使命,而提升师生安全素养的核心目的,正是为了增强师生的生存技能。在浙外,全真的模拟演练就是检验师生安全素养的试金石。据了解,学校每年常态化组织师生开展图书馆、高层宿舍、实验室等重要场所的应急疏散和灭火全要素演练,每学期还联合属地公安、消防等力量,设置火灾逃生、反恐防暴等模拟场景开展跨部门联动拉练。目前,校内已构建起校警驿站、消控室、巡逻队、医务队协同机制,形成3分钟到场、5分钟疏散、8分钟救援的标准化应急响应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通过“无人机巡防+AI预警+地面联动”等技术,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响应进行全流程模拟推演,确保应急体系动态适应安全挑战。
为了实现师生安全素养提升目标,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学校凭借校警驿站平台,对安全治理机制进行了优化升级,有效整合了校园内外的多方资源,开创了一个共建共治的新局面。从支部共建到志愿实践,学校校警驿站以新时代“枫桥精神”为指导,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策略,精心布局了协同治理、联勤指挥、矛盾调解、安全维护、便捷服务、安全文化建设及实践服务等六大功能体系,形成“校警-辅导员-学生骨干”三级联动机制,打造校园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组建学生护卫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属地公安涉外警情调解,深化校地协同网络,为区域安全治理贡献浙外力量。
经过多年系统化实践,这套安全素养系统化培训模式已获得显著成效:校内师生灭火逃生和心肺复苏救护两项技能实操培训参与率达100%;学校获评2024年度全省消防宣传“五进”工作先进单位,电动自行车整治成效也被杭州市西湖区列为区域治理标杆。